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股票学习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为了让您不错过每一篇精彩的内容,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创作并带来更多的图文信息。如果您喜欢我们的作品,记得关注我们,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
苏联不仅是二战中遭受侵略的国家之一,自1939年战争爆发以来,它也在战争的六年间逐步蚕食了其他国家的领土。随着战争的结束,苏联的领土面积非但没有缩水,反而大幅扩张,增加了6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通过这些扩张,苏联不仅获得了与美国争霸的机会,也在40多年后,随着国力的衰弱,承受了这片扩张土地带来的深重负担。
展开剩余77%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今天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和俄国的历史纠葛由来已久。早在沙俄时期,波罗的海三国就已经被并入俄国的版图,直到一战爆发后,沙俄在战争中耗尽国力,最终苏联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为了尽快恢复国家的建设,苏联与德国达成协议,愿意割让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支付巨额赔款,以换取和德国的和平协议。然而,这一决定在当时的盟国看来无疑是一种背叛,尽管如此,苏联的运气并不好,德国自己没撑多久,根本不需要苏联割地赔款,最终惹得满身是麻烦。
一战后,苏联收回了部分割让给德国的领土,但波罗的海三国却宣告独立。此时,苏联忙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无暇顾及这些国家的领土问题,波罗的海三国还以为自己的独立地位得到了确认。然而,二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为了避免两面夹击,德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划定了两国的势力范围。根据这一条约,德国占据西欧,苏联则控制北欧,而波兰成了两国之间的“瓜分地”。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德国闪击波兰时,苏军也派出了大规模的部队与德军并肩作战。
波兰战役结束后,苏德两国开始按照协议向各自的目标国家进军。德国对法国发起了进攻,而苏联则转向了芬兰。然而,苏联低估了芬兰的战斗力,尽管芬兰是个小国,却给苏联军队带来了惨重的伤亡,最终苏联的侵略计划宣告失败。败北之后,苏联将目光重新投向波罗的海三国,认为收回这些领土没有问题,于是开始再次入侵这三个国家。这一举动引起了德国的强烈反应,因为根据条约,波罗的海三国并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为了平息德国的怒火,苏联不得不赔偿了3150万帝国马克。无意中,苏联的行为使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变得不再合理,最终导致德国撕毁条约,爆发了苏德战争。
自从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吞并起,其人民便开始坚持独立斗争。当年,德军中的立陶宛师便以打击苏联、争取独立为主要目的。然而,尽管德国未能最终赢得战争,苏联却笑到了最后。为了削弱波罗的海三国的敌对势力,苏联大批本国人民迁入这些地区,以稀释当地民众的仇苏情绪。二战结束后,苏联变得异常强大,并开始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尽管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势力清楚自己处于弱势,但依旧没有放弃独立的追求。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石油经济的强大支撑让这些国家的民众暂时停下了争取独立的步伐。但随着阿拉伯国家大幅降低国际油价,苏联的石油经济遭遇重创,各加盟国的日子也变得愈加困难。
在冷战中逐渐显现败局的苏联,最终在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后,选择了通过谈判方式解决争端,但波罗的海三国坚决拒绝了苏联的谈判。最终,苏联军队还是进驻了这些国家。面对强大的苏联军队,三国的民众决定用身体抵抗,手牵手组成了人墙,坚决不让苏军进境。此时,苏联政府处于极其敏感的时期,不敢对民众动手,只得调换空降师试图迫使立陶宛政府妥协。然而,立陶宛民众并未屈服,许多牧师和修女主动走上街头,阻止苏军坦克的进军。由于苏军大部分官兵是东正教徒,他们不敢对神职人员采取强硬措施。最终,苏军不得不撤退。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斗争取得了胜利,极大鼓舞了苏联其他加盟国的民族独立运动。长期以来,苏联的压迫使得这些国家的民众对独立充满渴望,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也成为苏联解体的前奏。事实上,苏联的真正问题在于,尽管它曾以社会主义思想将各民族团结在一起,但最终却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当失去民心时,即使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失去其根基。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体制问题,无论是美国还是波罗的海三国,所起到的作用只是推波助澜而已。从苏联寻求世界霸权的那一刻起,它注定走向了灭亡。
发布于:天津市航心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